
過去幾年,我們目睹了青少年自殺率上升,研究表明,39%的中小學生有心理健康問題症狀。然而,主流心理健康服務卻面臨著供不應求和不堪負荷的雙重困境。
2020年,兒童獲得心理健康支持的平均等待時間長達113週,比成年人的等待時間還要長。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香港需要增加60%的心理健康從業人員才能滿足民眾的需求。
儘管等待時間很長,但研究表明,尋求幫助的兒童人數仍然不足。超過90%的兒童不願意尋求協助,其中15%的兒童情緒低落,自殺風險較高。 5%的兒童需要接受嚴重的心理健康輔導。
除了缺乏對自身需要幫助的認知外,兒童和青少年可能因為擔心他人看法、不知道應該去哪裡尋求幫助,或者不信任學校或醫生等能夠提供支持的成年人,而不願尋求心理健康服務。
心理健康支持對挽救生命十分重要。近年來,青少年自殺率屢創新高——2023年達32例,十年間幾乎翻了三倍。香港是已發展國家青少年自殺率最高的地區。
孩子和成年人都可能希望情緒問題會自行消失——但就像骨折需要醫療照護才能痊癒一樣,心理健康問題也需要治療。
青年撒瑪利亞會首席營運官表示,青少年需要成年人的介入。大多數孩子缺乏自我照顧的能力和自主意識,無法獨自維持自身的心理健康需求。
IMI遊戲治療師Wing指出:「兒童可能不會像成人那樣表達焦慮或憂鬱,他們通常會透過行為或遊戲而非言語來表現出症狀。孩子遊戲方式的轉變——無論是角色扮演還是繪畫內容——都可能預示著他們心理健康狀況的變化,並能有效地提醒家長更加關注他們。」
IMI臨床心理學家Daniela補充,根據她的經驗,“情緒爆發突然增加,尤其是易怒和憤怒,是關鍵的指標。此外,睡眠模式的改變和睡眠困難也是重要的預警信號。”
Wing也指出,孩子的行為會因年齡而異——“兒童更容易出現發育倒退,例如再次尿床,而青少年則可能沉迷於網絡世界,與人工智能朋友聊天。”
當孩子焦慮時,他們可能會:
- 難以集中注意力
- 睡眠困難或發惡夢
- 食量與平時相比偏多或偏少
- 容易生氣、經常哭泣或難以控制情緒
- 坐立不安、緊張或黏人
- 經常焦慮或有負面的想法
- 需要頻繁上廁所或夜間尿床
- 經常肚子疼痛或感覺不舒服
當孩子憂鬱時,他們可能會:
- 總是感到悲傷、煩躁或疲倦
- 對以前喜歡的嗜好失去興趣
- 與親人疏離
- 難以集中注意力、放鬆或做決定
- 睡眠模式混亂-睡眠時間比平常多或少
- 食量與平時相比偏多或偏少。體重可能會劇烈波動
- 缺乏自信、自卑、覺得自己毫無價值或感到麻木
- 自殘行為,形式多種多樣,包括割傷、咬傷、掐傷、拍打自己,甚至拔掉眉毛、睫毛或頭髮
- 有自殺念頭或自殘的想法
看到孩子掙扎,父母難免心疼,但重要的是儘早解決問題,而不是迴避或希望情況會自行好轉。
研究表明,父母過高的期望或過低的期望都會增加孩子患心理健康問題的風險。
救助兒童會指出,專制型教養方式(在香港很常見)、父母缺乏關懷、母親過度控制以及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衝突,都與香港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和自殺傾向有關。
在救助兒童會2019年的焦點團體訪談中,家庭和學業表現是排名最高的壓力來源。對未來和即將到來的考試感到不確定,是導致兒童和青少年壓力增加的另一個原因。
Wing表示,“香港的共同競爭激烈的教育體系往往將自我價值與成績掛鉤,導致壓力過大或精疲力盡。如果我們鼓勵孩子多專注在努力而非結果,就能扭轉這種局面。鼓勵孩子堅持不懈,例如可以說:“我為你付出的努力感到驕傲。”
近年來,社會和政治給孩子們帶來了新的壓力。孩子們積極參與網路討論,甚至在某些情況下還會參加示威遊行。政治是孩子與父母衝突的焦點,導致家庭內部出現隔閡。
上網時間加劇了壓力——70%的中學生承認,上網時間過長導致他們與父母爭吵增多,睡眠時間不足。 30%的小學生和68%的中學生每天上網時間超過兩小時。
父母心理健康狀況的下降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孩子會從父母或親近的人身上學習思考方式。如果父母有心理健康問題,孩子罹患焦慮症或憂鬱症的風險就會增加。
其他因素包括社交困難、校園霸凌和神經多樣性。在醫院管理局接受心理健康服務的兒童中,超過一半患有自閉症或註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這兩種疾病都會增加焦慮症或憂鬱症的風險。
創傷是另一個關鍵因素。童年時期的不良經驗也會對孩子造成影響。童年逆境經歷(ACEs)影響約60%的17歲及以下族群。經歷過一次或多次ACEs的人患有心理健康問題的可能性是其他人的1.5到2.5倍。 ACEs是指壓力大、可能造成創傷的事件。它們種類繁多,從校園霸凌到性虐待,再到目睹車禍等等。
抽時間在家與孩子一同傾訴感受,有助於營造一個充滿情感安全感的環境。
「把遊戲當作橋樑,」遊戲治療師Wing說。 「參與遊戲活動可以鼓勵孩子表達自己。香港父母繁忙的日程安排可能會限制他們與孩子相處的時間,但融入一些簡短而有意義的互動,比如10分鐘的遊戲時間,或者睡前聊天和擁抱,就能帶來很大的改變。”
「有些文化習俗可能不鼓勵談論情緒,這會讓孩子們難以敞開心扉,」她補充道。 「與孩子分享你自身符合他們年齡的感受,可以幫助他們理解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情緒和挑戰,並讓他們明白這些情緒和挑戰是正常的。這能幫助他們正視自己的感受。”
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不要立刻陷入解決問題的模式。
Daniela指出:「積極傾聽,回應他們的情緒,有助於孩子培養情緒意識。同樣重要的是,要學會認可他們的感受,而不是忽視它們。與其說‘你會沒事的,沒什麼大不了的’,不如試試這樣說:‘聽起來真的很難。我看得出來你的學業壓力很大,你想聊聊嗎?’
讓他們充分表達自己的感受-允許他們哭泣或生氣。
盡量不要把他們的痛苦歸咎於你──你很容易因此產生防衛心理。 「但我已經盡力做好父母了——為什麼他們還是不開心呢?痛苦是人生自然的一部分,他們經歷痛苦並不代表你教養能力有問題。
如果他們的痛苦是因為你──例如他們因為你管教他們而哭泣,那麼請允許你們雙方都冷靜下來,平復情緒後再繼續溝通。讓他們表達難以啟齒的感受——即使這些感受與你有關,但也要保持堅定的界線。
Daniela分享道:“父母在支持孩子的心理健康時,常常面臨兩大挑戰。首先,許多父母自身情緒調節能力較弱,當孩子難過時,或者當孩子或青少年不願敞開心扉談論情感問題時,他們可能會感到被冒犯。”
「其次,鼓勵孩子坦誠地表達自己的感受並非易事。建立安全的依戀關係至關重要——當孩子知道他們的情感需求會得到理解和滿足時,他們就更有可能進行真誠而有意義的對話。”
關注他們在課堂之外的生活。鼓勵他們維繫友誼也很有幫助——研究表明,中學階段擁有三個或以上親密朋友的孩子患心理健康問題的風險較低。 Wing表示,鼓勵孩子在學習之餘平衡玩耍和嗜好,可以幫助他們減輕壓力。
50%的疑似憂鬱症患者試圖獨自應對,或依賴家人朋友。但現實是,儘管家人朋友愛我們,也想幫助我們,但他們無法提供我們所需的全部支持。
尋求幫助並不可恥。
身為父母,我們可能會覺得希望能夠幫助孩子度過任何難關──但現實是,我們終究只是普通人。
為孩子聘請心理諮商師並不意味著我們失敗了,而是意味著我們意識到了他們的需求,並且能夠認識到自己何時力不從心,需要額外的支持。
Wing 表示,如果孩子持續出現焦慮或憂鬱的跡象,就應該尋求專業協助。 “注意孩子說例如‘我不想待在這裡了’之類的話。如果出現任何自殘或自殺的跡象,請立即採取行動。父母的重要職責之一就是識別這些預警信號並及時尋求幫助。”
心理諮商不僅對孩子有益,如果你難以支持他們,它也能幫助你調節自身情緒。如果你正受心理健康問題的困擾,照顧好自己非常重要。當你身心平衡時,才能更好地支持你的孩子。
「身為父母,您自身的心理健康與孩子的心理健康同等重要。如果您發現自己難以控制情緒,而這種情緒開始影響您與孩子的關係,那麼就應該尋求額外的幫助了。」Daniela說。
承認孩子需要幫助(或我們自己需要幫助)可能會讓人感到害怕,但這卻是幫助他們獲得所需支持的第一步,也是培養他們終身受益的情緒素養的關鍵。
從遊戲治療師到臨床心理學家、諮商心理學家和心理治療師,我們的專業人員能夠幫助您和您的孩子應對心理健康方面的挑戰。
當我們允許彼此脆弱和所有感受——包括焦慮和憂鬱——存在空間時,我們才能變得更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