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香港乃至全球,男性心理健康正日益受到關注。它不再被視為禁忌話題,人們開始集體談論這個問題。
大量研究表明,男性仍然傾向於壓抑自己的情緒。由男性健康慈善機構Movember委託,市場調查公司Ipsos MORI於2019年10月開展的一項研究,調查了美國、加拿大、英國和澳洲4000名18至75歲的男性,結果顯示,約77%的男性知道表達情緒的重要性。儘管如此,58%的男性仍然感到自己被期望“情緒堅強,不能示弱”,38%的男性為了避免顯得“不夠男子氣概”而避免表達自己的情緒。
似乎許多男性仍然覺得去看物理治療師進行身體治療比尋求心理健康幫助和公開談論心理健康問題更自在。這種「沉默」的危機仍在持續。
男性不願談論自身感受,很大程度要歸咎於我們的文化傳承。男性常被描繪成堅強、勇敢、堅忍和沈默寡言的形象。 「男兒有淚不輕彈」、「男子漢要堅強」之類的教條對心理健康有著深遠的影響,然而男性仍被期望接受並認同這些觀念。
在許多文化中,女性表達情感被認為是可接受的,而男性表達情感則被視為軟弱的表現。
在古代,女性是“採集者”,她們習慣於互相扶持,分享和表達情感。如今,女性似乎更願意以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尋求協助。同時,男性扮演著「獵人」的角色,時刻處於戰鬥或逃跑的狀態,因為他們在為家人尋找食物的過程中會面臨各種危險。他們的大腦也因此形成了這種「機制」。如今,為了生存,尤其是在男性主導的職場中,他們需要具有競爭力、攻擊性和堅韌不拔的品質,並且不能輕易流露情感。
然而,職場騷擾(霸凌)、工作不穩定、經濟不穩定、家庭責任——所有這些都可能導致家庭衝突或關係破裂——這些都會使男性感到焦慮和憂鬱,甚至產生自殺念頭。
社會需要停止向男孩和男性傳遞「你必須堅強」的訊息,從而阻止他們表達自己的情感。據說,眼淚99%是情感,1%是水,而這1%的水經分析後會發現含豐富壓力激素。壓抑情緒會導致壓力在體內積聚,最終可能造成嚴重後果。
這些被壓抑的情緒可能會透過生理和心理症狀表現出來:例如,焦慮不安、內心壓抑的憤怒或憂鬱,以及消化問題、心臟問題和肌肉緊張等身心症狀。幸運的是,不同的情緒是由不同的肌肉群不自主地收緊所抑制的,這為我們了解情緒背後的原因提供了線索。
由於男性的疼痛閾值(身體某個部位開始感到疼痛所需的最小壓力)較高,他們可能會選擇忽略這些警訊。當情緒開始出現時,他們往往會選擇壓抑,但這只會加劇情緒並造成壓力。他們可能會透過酗酒或吸毒來麻痺自己,或透過出現反社會行為(包括暴力情緒爆發)來發洩情緒,或乾脆否認這些情緒的存在。
為了身心健康,男性必須正視自己的情緒,並表達、分享和溝通這些情緒。現在是時候「重塑」他們的神經系統了——將男性的神經系統從交感神經狀態轉變為副交感神經狀態,從而變得更加開放、放鬆、協作和連結。
就像男性可以坦誠地表達自己的身體不適一樣,他們也應該能夠坦然地表達自己的焦慮、憂鬱或自殺念頭。
我們的感受是我們對情緒的意識體驗。情緒是由自主神經系統透過神經傳導物質和荷爾蒙系統無意識地激活的,這些系統會向體內釋放化學物質。例如,當我們感到恐慌時,恐懼和壓力會促使身體釋放腎上腺素和皮質醇。當我們意識到身體中的情緒時,我們便開始有意識地體驗這些感受並對其進行評估。文化和社會規範在判斷這些感受的好壞以及是否認可或不認可其表達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如果你身處的文化環境不鼓勵男性公開談論自己的感受、表達憤怒,或透過哭泣等方式展現脆弱,你可能會認為自己的感受是錯的。
這種情況需要改變。情緒本身沒有對錯。它們在我們出生時就已存在。而感受只是我們對這些情緒的反應。
要以健康的方式溝通感受,首先要留意是什麼觸發了你的情緒以及相關的身體感覺。然後深呼吸幾次,讓自己從思緒中抽離出來,感受身體。哪裡感到緊張?你的肌肉承載著感受。例如,憤怒和沮喪通常會體現在背部和肩膀,而悲傷和難過則會體現在胸部和眼周。
一旦你感受到身體的存在,就要保持警覺。深呼吸。觀察。不要分析或評斷。辨識這種感受。接納它,並給它貼上標籤。現在,你可以透過與他人分享、與好友傾訴、寫日記或擊打沙袋來表達和釋放你的感受。
如果你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在壓抑或忽略自己的感受,那麼這需要時間和毅力。
男人也是人,因此也有情感。重要的是,我們以及他們,都應該停止批判他們分享感受的行為。
是時候打破沉默了。